【媒體報導/聯合報】鄭朝陽/雲林縣麥寮鄉報導
下課鐘響 去忠伯家吃午飯
中午下課鈴聲一響,雲林麥寮國小楊厝分班的十二個小朋友鬧烘烘地跑出教室,跨上鐵馬騎到阿忠伯的家吃午餐;餐廳裡兩張圓桌,社區九位七十幾歲的老人家已提前來等這群「古椎囝仔」。「阿公,我幫你盛飯。」鄰家小孩貼心的動作很逗阿公開心,這一餐加了天倫美味,老人們胃口大開。
楊厝分班是給社區一、二年級學童念的小校,因為人數太少,學校不辦營養午餐。許多兒孫不在身邊的社區獨居老人也乏人供餐,麥寮鄉農會的農事技術推廣員吳麗玲靈機一動,促成麥寮國小與社區共用廚房、一同採購食材,讓小孩和老人家同桌用餐,創全國首例,也讓孤獨和行動不便的老人家,又和社區熱絡地互動起來。
關懷老人 把老婆也捐出去
貧瘠的土地也能開出燦爛的花朵;楊厝社區在居民齊心努力下,給孩子生動活潑的學習園地,營造魅力新故鄉。
吳麗玲還訓練一批社區青年志工,在周末帶著分班學童訪視社區老人,幫他們量血壓、測血糖,平時則以電話問安、陪伴聊天。分班校園裡還有一塊「關懷菜園」,社區阿嬤教學童自己種出健康的菜,給自己和老人家吃。
六十出頭的「阿忠伯」陳永忠很認同吳麗玲的構想,去年把老家的三合院捐出來作「社區關懷照顧據點」,啟動社區的老人照護工程;剩餘空間改成小小圖書館和閱覽室,為社區散播書香。他也把老伴許含蕊「捐」出去,帶領五位志工媽媽輪流當義務廚工。
兒童舞團 表演賺錢捐社區
課餘時,這群孩子組成「楊厝兒童舞團」,由吳麗玲領軍,在雲林的文化與節慶活動裡秀舞技,賺來的車馬費除了添購表演行頭,也捐給社區,防止老人的營養午餐斷炊。
楊厝是靠海的偏遠窮村,社區居民一百多人,不是務農就是以養豬為業。由於就業機會少,青壯人口大多外出討生活,留下老弱婦孺,社區彷彿嚴重「貧血」,氣色越來越差。
村上村樹 門前空地變花園
楊厝社區營造推手吳麗玲讓分班學童舞出興趣,常收到孩子們可愛的謝卡。
這兩年,楊厝的訪客越來越多,去年來了六百多人的社區文化參訪團,參觀楊厝人如何票選、種植樟樹成為「村上村樹」,也學習居民用心把門前空地變花園,街上髒亂閒置空間變成綠意盎然的「好望角」。淳樸的民風和彼此關懷互助的心,更讓人跌入時光隧道,回到四、五十年代雞犬相聞的農業社會。
「楊厝不美,但人心很美。」吳麗玲形容,以前的楊厝光禿禿,冬天飄沙,夏天太陽大,居民為下一代種擋沙、可以乘涼的樹,用好心培育新主人翁,營造世代可居的新桃花源,已經反向吸引外地新移民,出現多年來首先的人口回流。
九月才遷入的許惠珠是「新移民」。在雲林土庫商工教書的她,和年逾七旬的父親同住,母親過世後,十幾年來中午的餐桌上,父親常常是獨自一人,孤單的影像烙在許惠珠的心裡,她心疼卻束手無策。觀察楊厝人經營社區的用心,打動了她捨近求遠來楊厝買屋,「不僅老爸有人看顧,以後我的小孩也要當活潑又幸福的楊厝孩子」。
建商起厝 不到半年賣光光
住嘉義的邱玉章在楊厝賣房子,建商接連推出兩批新屋(共卅一戶),不到半年時間全部賣光,現在又要找地推新案。他說,以前要搬來楊厝需要很大勇氣,但現在新屋承購戶竟多半是外地人,他們經歷都市的冷漠,愛上這裡溫暖的人情,認定「住楊厝很幸福」,連他也忍不住買一戶住下來。
對貧瘠的楊厝社區來說,蛻變很不容易。從雲林二崙嫁過來的李羿穎說,這裡沒有便利商店,也沒有幼稚園,連唯一的小學楊厝分班都面臨廢校危機,差點讓孩子沒校可念。
不如豬舍 縣長揚言要廢校
分班一、二年級兩個班僅十二個學生,被教育部列入廢校對象。雲林縣長蘇治芬看了破舊雜亂的校園,也直批「比豬舍還不如」,揚言兌現廢校的政策支票,讓家長和兩位分班老師心急如焚,直覺「這次應該是玩真的!」
吳麗玲知道,廢了分班,社區再生的希望將注定破滅。於是,她一邊遊說官員,同時整合社區力量,不等待外界捐款,自費整修校園。
自力整修 縣府收回廢校令
老師率先捐薪水買建材,社區居民三千、五萬響應,湊出廿幾萬的整修費。社區的熱情跟著接棒,居民用養豬空檔焊鐵架、裝玻璃,分班的孩子們充當油漆工,每天上百人次的參與,只花了十七天就還給分班嶄新的校園。收工的那一刻,大人小孩熱淚盈眶、備感驕傲,縣府因此收回廢校令,楊厝社區也被內政部評為社造示範點。
從老人照護到保住分班,楊厝人逐漸了解社造力量。前一陣子,許含蕊因視網膜剝離開刀,還掛念收成中的蒜頭沒人可剝;不用她開口,全社區的人輪流到她家剝蒜頭,讓她「足感心」。女兒說:「這就是做社區營造最大的好處啦!」
轉引自聯合報2007.10.15
◆相關報導:
看見老人 把沙拉脫當沙拉油
課上一半 去看母豬生小孩
吳麗玲 給台灣的話
2007-10-15
貧瘠窮村 磁吸外地人落腳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