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聯合報】鄭朝陽/雲林縣麥寮鄉報導
少子化趨勢讓偏遠地區小學一一關門,麥寮國小楊厝分班也因此差點消失。這所十二人的小校不僅是社區唯一的安親班,也把社區居民的心緊緊拴在一起。
「我們的校園比台灣大學還大。」明明只有三間教室和兩個籃球場大的校園,分班老師林京樺卻很有自信地說,整個楊厝社區都是孩子的學習環境,上教科書只要十分鐘,教室外的課才上不完。
林京樺常常課上到一半,社區的阿公打電話來說:「我家的母豬要生了,緊來哦。」二話不說,她要所有孩子閤上課本,踩著自己的單車直奔母豬的「產房」;「哇,怎麼死掉一隻小豬仔?」生產過程難免遇到不幸夭折,所以生命無常,活著是一種幸福,「這是最好的生命教育,在大的學校裡不可能教這些。」林京樺說。
社區種西瓜的阿嬤也會預告採收期,林京樺和曾雲綉這兩位老師又帶著小朋友下田採西瓜,一起和農家分享那清涼、甜蜜的滋味,也知道:原來分享是一種快樂。
正因為長期缺乏資源,造就分班的孩子有更多的創意空間。林京樺說,面對一棵樹,孩子有上百種玩法,一堆沙也能堆出無限想像;沒有便利商店可以換各式公仔,用樹葉和野草卻能做出各種童玩,「哪一種比較幸福?」
對這群孩子來說,在楊厝社區成長幾乎「人皆可師」。由社區營造推手吳麗玲主編的楊厝繪本,將由社區耆老為孩子講述社區生活史,社區青年志工各盡其才,把孩子的寒暑假課程串滿,既提供青年展現能力的舞台,原本不相往來的社區大小朋友,也因此搏出好感情。
麥寮國小總務主任林淑惠也把女兒轉到楊厝分班,女兒從冷漠、沈悶轉為活潑、笑容洋溢,傳為楊厝佳話。女兒告訴林淑惠:「以前讀的學校人很多,但沒有朋友;楊厝分校人很少,但朋友很多」。
放暑假,分班校園沒有雜草叢生,依舊井然有序,因為常有居民默默整理環境。社區和學校感情這麼好,林京樺很感動,她問:「這種學校廢了,真的對嗎?」
轉引自聯合報2007.10.15
◆相關報導:
貧瘠窮村 磁吸外地人落腳
看見老人 把沙拉脫當沙拉油
吳麗玲 給台灣的話
2007-10-15
課上一半 去看母豬生小孩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