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聯合報/民意論壇】瓦歷斯‧諾幹/國小教師(中縣和平)
「導護報告:一到六年級的同學,請到中走廊集合,『義剪』已經到了,我們要開始理頭髮……」
「導護報告:『資助兒童』請到訓導處填寫表格……」
「導護報告:各位同學,聽到廣播請馬上到中走廊集合,『ⅩⅩ扶輪社』愛心捐書儀式馬上開始……」
「導護報告:舞蹈隊的同學馬上到廣場集合,捐助獎學金的愛心團體已經到校了……」
山上的小學,經常在上下課中就有這種廣播,不知道都城的小學是否也是如此?大概是因為山上、海邊、偏遠地區資源匱乏,所以社會上有愛心、有公益的團體經常出入這些地區進行公益活動,用以挹注偏區資源。
最早的時候,大概在六○年代,就有「世界展望會」的社會資源藉助教會系統進入山區,主要是針對貧困家庭進行資助工作,這對偏遠地區貧困學童的升學起著穩定、正面的力量。
九二一地震後,各種社會公益團體紛起湧入災區與偏遠地區,特別是針對學童的救濟更是源源不絕,幾乎拿到手軟。許多活動,針對孩童的,循學校系統進行,於是不論上下課,這些活動經常得打斷正常的教學活動,反正這是愛心、是公益、是捐助。老師、家長也已經見怪不怪,學生也日日期待有什麼公益團體會「突然」光臨。
這些名為公益的活動,如果是與教育有關的,應該與學校規劃作為教學活動的一環;如果是社會公益的活動,是否應該與社區結合,不要假活動之名,破壞了學校的正常化教學?
轉引自聯合報2009.04.17
2009-04-17
公益活動頻繁 壞了正常教學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