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07

「我們的孩子」座談會 學者嘆:社會不多元 學校就一元

【媒體報導/中國時報】林倖妃/台北報導

「社會不多元,學校就一元」,當升學至上的觀念充斥時,資源匱乏的偏遠地區孩子還有未來嗎?在「映像公與義-我們的孩子」座談會上,與會者多認為,以台北觀點制定的教育政策對地方理解不足,加上縣市政府教育預算缺乏監督,都加深城鄉差距,空間隔離和社會排除的兩極化在下一代更嚴重。

時報文教基金會首度推出「映像公與義」,由導演林正盛拍攝「我們的孩子」紀錄片,昨天在台大集思會議中心播映並舉辦座談會,現場座無虛席,不少人只能席地而坐,隨著劇中孩子們的際遇,心情起伏動盪;輔仁大學社工系在老師率隊下,全班全程參與。

座談會由中國時報總主筆倪炎元主持,邀請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曾志朗、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夏鑄九、立法委員李慶安、文山社區大學講師楊儒門以及「映像公與義」代言人陳淑麗等人。

曾志朗表示,該紀錄片呈現出很多真實的現象和問題,如同片中老師所說,廢省後,很多既有教育環節中斷,中央教育官員只會坐在台北的冷氣房內制定政策,空有理想。觀賞完後最令他沉痛的是,台東泰源國小的孩子努力打棒球,但就算成為一流選手,甚至加入職棒,這樣「就會有前途嗎?」

曾志朗感嘆地說,雖然大家強調多元入學,但「社會不多元、學校就一元」,社會上只注重得到奧林匹亞競賽物理獎、化學獎的學生,為他們的未來舖上「黃金之道」,但對和泰源國小一樣的學生,前面卻可能是一條充滿釘子的道路。

李慶安指出,以教育經費來說,政府確實編列並撥款,卻常遭縣市政府挪用,又沒有強而有力的追蹤和監督機制,加上偏遠地區師資匱乏、流動率太高等。另一方面,若社區無法同步提升,孩子所獲得資源仍相當有限。

夏鑄九則認為,區域差距比過去嚴重是全球共同趨勢,「我們的孩子」透過鏡頭呈現出台灣社會的空間隔離和社會排除,教育原本是一個機會,但若教育沒有發揮作用,弱勢者就永遠沒有改變的機會,造成社會排除效果在下一代更嚴重。

轉引自中國時報2008.03.07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