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國語日報】劉偉瑩/臺北報導
這是有關太空梭的新聞報導,地點是在休士頓……」小學生拿出剪報資料,告訴大家自己關心了哪些國際新聞,教師接著發給大家一幅空白地圖,學生開始討論休士頓的地理位置……。這是日本小學的讀報教育課程,這樣的場景也將在臺灣出現。
國語日報昨天啟動讀報教育實驗班計畫,參與實驗的班級將人手一份國語日報,在教師帶領下進行多元學習。臺北市教育局長吳清基以他在美國密蘇里大學進修時,教授要求研究生每週都要做一篇教育新聞評論,說明讀報對於學習的重要。
吳清基說,讀報能提升學生的閱讀、寫作、關懷社會、思考判斷等能力,所以不只小學生要讀報,研究生也要讀報。他表示,臺北市將參與實驗計畫,鼓勵國小教師利用彈性時間、晨光時間,進行讀報活動。
臺北市明德國小長期推動讀報教育,這次有兩個班級申請實驗計畫。該校教師詹瑞璟以國際新聞搭配地圖尋寶,活潑有趣的方式,讓學生養成主動讀報的習慣。詹瑞璟說,學童讀報最大的收穫是,對文章的理解度提高,並養成了關懷社會的習慣,「學校附近有個流浪狗協會,有些學生放學經過時,一定會進去看看小狗;對身心障礙庇護工場做的餅乾,也很捧場。」
明德國小校長林玫伶表示,學校教育的願景是「讀報、讀書、讀人生」,全校親師生都認同讀報的效益,因此實施兩年來,效果顯著。
她說,教師把國語日報當作即時的補充教材,學生生活不再只有電玩和電腦,教師也跟著與時俱進。
國語日報社長張學喜表示,推動讀報教育,就是為了有效改善城鄉教育差距和語文能力下降的問題。
轉引自國語日報2007.09.21
2007-09-21
報紙作教材 讀報一小步 教育一大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