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國語日報】趙瑜婷/台東縣報導
「我們回來了!」霧鹿國小學生經過兩天的辛苦跋涉,終於來到海拔三千四百公尺的嘉明湖,這是布農族祖先當年遷徙的遺跡,學生準備在湖畔吟唱八部合音,向祖靈報告自己的歸來。神奇的是,原本彌漫的大霧,突然被強風吹散,美麗的湖面清晰呈現在眼前,「祖靈聽到我們的召喚了。」
從嘉明湖往四周俯瞰,盡入眼底的每個山頭都曾經被布農族各部落占據。然而對首次來到高海拔山區的孩子來說,卻到處是陌生新奇的地理景觀。像是因地殼變動宛如「直立種植」的巨石,或枯乾卻挺立的大片白木林。繼續走下去,開始出現八十度的陡坡挑戰,在稀薄空氣下,這些孩子漸漸感覺吃力了。
除了地形奇偉,高山氣候更是多變,走在山稜線上,山的右側是雲海,左邊卻晴空萬里。不久,天空烏雲密布,雨滴急落,在高山強風中,雨竟然「橫」著下,有如全身攻擊。
「要站穩啊!」嚮導高聲提醒大家,不過,最可怕的還是大霧帶來的迷路危險。「在這種艱困環境中如何生存?」孩子難以想像,當年布農族祖先竟是打著赤腳在山林中奔馳。
夜晚住在山上避難小屋,屋外是攝氏零度以下低溫,黑暗中,長老邱強永點燃火光,仔細看,卻不是火柴或打火機,而是山裡常見「二葉松」。「這是布農族最重要的火種。」由於它的油脂多,就算是下雨颳風也能點燃,有了它的溫暖,布農族人在深山不會凍死。
雖然住在高山,布農族人很早就找出生存方式,沒有水,就挖球根或割藤取汁液喝;迷路了,就跑到山頂俯瞰,找出特殊地形在腦中畫出地圖。就連矮胖身軀也是適應高山的進化,太高會引起動物注意;腿粗能背負獵物,更能穩穩在陡坡上行走。
布農族人還會對山林中的植物做「分類」,哪些木頭適合蓋房子或製作弓箭。利稻分校主任邱榮義說,玉山箭竹可製作「羌笛」,它吹出的聲音有如山羌的哀嚎,會吸引同類動物前來解救,族人就可以趁機獵捕。「不過,黑熊也會尋聲前來找食物,仍要小心被攻擊。」他笑說。
沿著祖先足跡,孩子體驗到布農族特有「遷徙文化」。邱榮義說,布農族傳統的狩獵方式,是放火燒林趕動物出來,再利用燒出的灰作為土地肥料來耕種,不過,一年後養分耗盡,為了讓土地休養生息,族人再度啟程尋找新家園,不同於魯凱族、排灣族封建社會的石板屋遺跡,遷徙路線就是布農族的部落遺跡。
布農族原本居住在三千公尺高山,後來日本和國民政府為了統治,逼迫他們遷徙到如今中低海拔居住地。文史工作者阿力曼指出,離開原有的生活場域,布農族從前在大自然鍛鍊的生活技能和智慧,也慢慢消逝,有如「被廢武功」,形成部落文化危機。
邱強永常感嘆,布農族孩子連最基本謀生都不會,例如生火煮飯,乍看很簡單,然而必須先辨別尋找能點燃的木柴種類,才能夠生火;山上水的沸點低,食物也不易煮熟,只有向大自然虛心學習經驗和智慧,才能夠成為名副其實的布農族小勇士。
轉引自國語日報2009.04.12
2009-04-12
布農文化尋根體現勇士精神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