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台灣立報】胡慕情/專題報導
總統大選倒數計時,雙方辯論交鋒仍著眼於經濟政策;兩位候選人雖都表明教育為百年大計、強調公平正義與關懷弱勢,但雙方政見其實都未能真正深入解決目前普遍弱勢的偏遠地區教育問題。偏遠地區學校校長對於教育問題感受尤其深刻,他們直指:「教育問題源於經濟困境。」
學者:馬較宏觀 謝重細節
台東縣初來國小校長李治國比較兩位總統候選人的教育政策,認為馬英九較有宏觀格局,「不過他雖然提及重視人與教育的本質,整體來說仍不夠具體,忽略細節怎麼做。」
李治國指出,教育的目標在培養健全人格,是需長遠規劃的事;謝長廷的政見卻著重於細節、較著重於技術面,偏向解決目前看得到的問題,較無提到未來孩子能力如何提升與整體政策走向,視野較淺。
舉例來說,在落實所謂公平教育的政見中,馬蕭提出5歲免費入學,也就是幼托整合;長昌則支持12年國教,認為可解決學生壓力。桃園縣笨港國小校長陳新平認為,延伸教育必須仔細思考,「唯有GDP達到文明國家水平,才能再提12年國教。」
延長國教不如改善幼教
他指出,12年國教對偏遠地區來說不如進行幼教來得重要,因為偏遠地區幼托水準參差不齊,有些很好但收費高,有些只有托育。「幼教與國教是教育根本,國外也是在經濟許可下才將義務教育向上延,應健全托兒制度會較好。」
兩位總統候選人的政見中,不約而同提及對偏遠地區的補助。然而日前國科會發表對於偏遠地區教育問題的研究中才指出:偏鄉教育問題不該繼續朝「供給導向為主」進行。
李治國認為,教育經費應該用在刀口上,別再重覆投注已改善的部分。目前來說,教育部與許多民間團體都以既定概念給予學校硬體的改善補助款,但這些款項只能專款專用,學校若有其他不被看見的需求,根本無法挪用,這筆補助也就盡失美意。李治國認為,針對硬體部分,應有定期的汰換時程,針對孩子真正遇到的困難做資源投入才是根本。
改善教育落差 政見被看衰
他直指,偏鄉教育問題源於生計困難。若不解決家長工作沒著落、吃不飽,光給學校補助款、減免學雜費,「其實是在吃毒藥,讓偏鄉教育慢慢死掉!」李治國認為,兩位候選人都沒有提到根本的偏鄉教育配套措施,政見中提到的補助甚至用錯地方,「現在全台灣應該沒有吃不到午餐的學生,有些學校甚至還可以提供早餐跟課後照顧點心。」
此外,兩位候選人針對少子化對偏鄉衝擊的著墨也相當少。李治國認為,師資編制是教育最重要的一環,花東、屏東等地後段班學生很多,「如何讓她們提升,就要靠老師。」李治國認為若可讓偏鄉落後的孩子,約5人分配一位老師進行學習加強活動,才可能逐步改善孩子的程度。
屏東縣青山國小教務主任伍麗華也說,都市學生人數下降後,對都市來說是提升教學品質的契機;但對偏鄉而言,無論都市學生數怎麼變,偏鄉學生數還是相同,因此目前兩位候選人的政見,只會再次促成「教育階層化」,擴大城鄉差距。
伍麗華認為,候選人若要改善偏鄉教育問題,必須掌握師資水準、想辦法讓好的師資留在偏遠地區。「目前的方式都無法吸引優良師資,如果老師好,學生數多寡根本不是問題。」
國科會的研究中也提及,教育主管單位應思索如何讓原鄉人材回流。對此伍麗華認為,候選人即刻可以著手、關注的,是如何落實原住民基本法的精神。伍麗華透露,在現在的師培體制下,原住民學生要當老師相當困難。就算唸了師大、教育大學,也易因學習背景缺乏平地的豐富資源,而難以考上老師。
原鄉老師極度缺乏
這幾年下來,原住民老師數量大量萎縮,其實跟教育主管單位與地方政府未落實原基法跟原住民教育法相關。在這兩條法令中,其實都提及對原住民的保障內容,她以老師調動必須召開徵選委員會為例,現實狀況卻是透過縣府代辦徵選,造成學校無法自主、吸收學校真正需要的教師。
如同李治國提到的「教育問題源於經濟困境」,許多學者也紛紛提出社區營造對偏鄉教育的重要性。但檢視兩位候選人的政見,明顯發現與經濟政策無法連結,也忽略此一可以解決根本問題的趨勢。
偏鄉經濟務必解決
一般來說,偏鄉經濟問題可初略分為兩方面解決,以台東、花蓮為例,當地居民有工作,大半務農,但卻缺乏行銷管道,蔬果賣不出去,只得到外地工作,間接造成隔代教養等問題。
李治國認為,總統候選人若可輔助在地產業,如透過農會系統幫助在地農產品行銷、避免剝削、培養行銷人才,可望解決部分困境。
另一種偏鄉困境則是在地幾乎沒有產業,此時就需要社區營造介入。陳新平說明,社造關鍵是熱心推動的家長。但傳統的社造觀念,仍停留在交由社區營造協會辦理,而把學校排除在外,「但學校才是偏遠地區的文化跟學習中心。」
陳新平透露,在偏鄉地區社造面臨的最大困難,是政治。他說明,因為選舉問題,社區發展協會通常跟村、里長都是對立的,「沒選上村長就去社區發展協會,根本無法建立基本互動。」此外,學校是最能聯繫家長(居民)的地方,但當資源落在社區發展協會,學校就算有心也無法推動,「因此,在社區營造開始動起來的此刻,候選人應該有遠見,把偏遠地區學校當做社造營造點。」
大學幫忙 牽動小校
笨港國小進行社造已經4年半餘,面對目前的困境,他感嘆頗深。目前笨港國小採取的方式是策略聯盟,透過台大教授的幫助,改善漁村沒落狀況。
陳新平認為,在目前高教資源普遍較多的狀況下,候選人可以思索社造的「大手牽小手」,也就是由大專院校的社造組牽引同縣市的小型偏遠學校,協助社區營造工作。
陳新平說,這些學校若能透過專案計畫、免費、義務地申請協助偏鄉,不但不會對居民造成困擾,也能去除地方對立的狀況。
學校營造點好處多
他另外提出一個想法,認為政府若將偏鄉學校視為營造點,便應提供經費給這些學校進行競爭補助,專注於社區人力的潛能開發及社區人力調查,才能組訓幹部、辦理活動,社區才可能活絡起來。
伍麗華補充,當學校變成營造點,便可間接促成兩位候選人提及的「家長參與權」,她以目前的如攜手計畫課輔為例,若能開放學校自主聘顧適合的人材,便可納入社區人士辦理課業輔導,對當地就業也是幫助。
伍麗華認為,目前社區營造如多頭馬車,文建會、勞委會都在行政院管轄下,但卻無法整合。她指出,政府提出一項政策,不可能只關係到一個部會,若計畫能做詳細的縱向、橫向連繫,才可能真正動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兩位總統候選人完全沒有注意到偏鄉的特教問題。李治國指出,特教學生的問題在偏鄉會更有城鄉差距。除了就醫距離遙遠,鄉鎮醫療資源也不夠多,更遑論家長有無能力帶孩子就醫等問題。
目前來看,地方的醫療、社政跟教育單位都未能整合,對偏鄉學生來說,需要衛生所與教育局特教科長期穩定協助。李治國說,目前衛生所要嘛不定期到校、要嘛一個月到校一次,孩子若真有問題,容易就被忽視。
若衛生與社福單位能多分擔一些責任,學校老師也就不須兼父母職,也可穩定偏鄉教師的流動率。
偏遠地區的教育人員希望總統候選人對於百年大計,能夠更仔細思考,並且詳細調查偏鄉教育的真正需要,整合教育所需資源、分擔困境,教師才能專心教學,偏鄉教育問題也才有真正改善的一天。
轉引自台灣立報2008.03.13
2008-03-13
偏鄉拚教育 先求溫飽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