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國語日報】陳康宜/綜合報導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星期天,小朋友不用上學,桃園縣快樂國小裡,卻不時傳出小朋友數拍子的聲音。他們是參加金車教育基金會「第七屆中美文化交流團」的成員,因為平常上課沒辦法練習,所以利用星期假日,鍛鍊自己的中國才藝,希望明年一月出訪美國時,讓外國小朋友驚豔!
這一次,他們準備的才藝共分四大類,第一類是傳統音樂,演奏樂器包括胡琴、古箏、鼓等;第二類是特色表演,有陶笛演奏和數響板;第三類是舞蹈與功夫,從彩帶舞、中國功夫到原住民舞蹈都有;第四類則是扯鈴,將秀出互相拋鈴等精采招式。
耐心苦練 手指長水泡
「重來!重來!剛剛有人走音了。」走進其中一間練習教室,四名小朋友站在臺上,正用陶笛吹奏樂曲。才吹到一半,指導的大姐姐發現音調不對,馬上請小朋友重新來過。儘管重來再重來,小朋友臉上沒有一絲不耐煩,表情反而更加專注。來到其他三組練習的地方,也可見到小朋友努力練習的身影。
參加國樂組的臺南市西門國小六年級陳佳儀,來自偏遠地區,這次是在基金會贊助下,加入中美文化交流團。從沒出過國的她說:「這真的是很棒的機會,所以不管怎麼辛苦,一定要好好把握。」
原本不會拉二胡的她,常常練到手指長水泡。她不想半途而廢,只拿針刺破水泡,塗一塗藥膏,就繼續練習。手指上的水泡,消了又長,長了又消,如今,她已經能演奏好幾首樂曲。不過,陳佳儀仍不滿意,她說,剩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將練習「換把」技巧,就是撥弦的手指,快速從高音部位,移動到低音部位,中途不出現其他音符,聽起來又很流暢。她最希望,正式演出時可以很棒!
「我不是那種一學就會的人,所以一定要勤練!」臺北縣海山國中二年級簡子翔,參加的是扯鈴團隊。他本來不大會扯鈴,也是靠著勤練,學會了蜻蜓點水、蜘蛛結網、關渡大橋等招式。他說,還想學新招式,像是直上青雲、金蟬脫殼,期待有一天,可以像同組其他小朋友一樣厲害。
臺灣的好 讓美國人知道
臺南縣大同國小五年級蘇兆翎,會吹直笛、長笛和彈奏口風琴,這次表演卻選了陶笛。她說,陶笛只有中國才有,吹奏指法很特別,不是依照順序就可吹出高低音符,一定要表演給外國人看,讓他們認識這種獨特的樂器。
她很期待這次交流活動,連將來上臺表演時,怎麼排解緊張情緒,都已經想好了。她說,到時候要假裝臺下都沒人,再深吸一口氣,應該就不會緊張了。怎麼指導當地兒童學陶笛?蘇兆翎也想好了方法,先讓他們在紙上畫陶笛,了解指法後才正式吹奏。她說,這樣比較能吸引注意力。
簡子翔說,臺灣有很多特色,值得外國人來看一看,像是全世界最高的一○一大樓,全球少見的正體中文,還有蚵仔煎、大腸麵線等眾多小吃、美食。他將準備一些圖片和英文簡介,把臺灣的好介紹給美國學生知道。
團體集訓 生活自己來
「團體生活跟在家裡真的很不一樣。」表演舞蹈的臺北市大安國中一年級石謹慈說,住在家裡時,有爸媽照顧,總是比較自我;集訓時,過的是團體生活,不能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住哪裡就住哪裡。最令她不能適應的,就是食物種類沒有那麼多。
原來,她不敢吃胡蘿蔔、香菜、各種瓜類,但集訓的時候,如果不吃這些食物,恐怕就要餓肚子。她笑說,在剩下的時間裡,要從冬瓜茶開始「試吃」,希望慢慢接受這些食物,改變自己偏食的習慣。
課業忙碌的簡子翔則發現,加入文化交流團後,為了學好才藝,每天都會規畫好「時間安排表」,學到妥善運用時間,兼顧課業和才藝,尤其是學習方法,可說學到最多。過去,他可能得回到家,才想到今天學習的內容,還有哪些不大了解,但是現在只要遇到不懂的問題,下課就馬上問教師、同學,學習效果更好了。
陳佳儀的收穫更是豐富,她說,自己以前不敢開口說英文,但是在基金會聘請的教師幫助下,學會很多生活用語,也漸漸敢開口了。另外,她本來對國樂很陌生,現在卻喜歡聽國樂。
轉引自國語日報2007.12.30
2007-12-30
中美交流團 要老外驚豔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